1 集团公司廉政文化进车站实施方案
 1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1 廉政格言警句
 1 廉政小故事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八十句---邓小平篇
 
 

2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这一论断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9、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1992年1月,邓小平再一次重申这个思想观点:"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这一思想,坚持了平衡与不平衡相统一的原则,符合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是指导中国人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法宝。

30、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十年内乱结束之后,邓小平研究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认为这是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遭到彻底破坏的结果,进而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民主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科学论断,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丰富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

3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当全党集中精力在纠正"左"的错误、拨乱反正的时候,邓小平就以高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高瞻远瞩,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32、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在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3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内容包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
  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4、"三步走"战略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后来这一思想逐步演化成"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是从1980年至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0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一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已从以往一度急于求成的发展战略转变到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战略上来。

35、经济特区理论
  早在1979年4月,广东提出要多一点自主权,邓小平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搞一个特区怎么样?过去陕甘宁不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3月24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提出要试办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批准了这一决策。8月2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建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正式诞生。为了回答对于建立经济特区的种种疑问,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并分别作了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邓小平的这次考察,充分肯定了特区建设的成就和方向,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打开了思路。

36、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1980年8月,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敏锐眼光,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党的组织、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法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某些不适应的状况,提出了在新时期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创造性地提出和阐述了以改革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他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
  这一思想对保证党解决在前进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搞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7、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981年3月,邓小平说:"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他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这一思想是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最早作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十三大文件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出发点。

39、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1981年9月19日,邓小平在检阅部队军事演习时明确提出:"我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这一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物,是新时期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方针。

40、干部"四化"标准
  1982年1月13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曾严肃地强调:"所有老干部都要认识到,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四化"中革命化是前提,专业化是基础。
  这一思想对保证干部的新老交替,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
  
4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强调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一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在此思想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42、一国两制
  1978年12月15日,邓小平指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台湾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外国投资不变,军队变成地方武装。这实际上已勾勒出"一国两制"的基本轮廓。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解决香港问题采用"一国两制"。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把以往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一系列原则、方针作了理论抽象和概括。"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的创造性构想,它在推动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此思想指导下,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4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新时期基本路线、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以来,对外开放作为一项政策开始实施。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要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之路。

4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邓小平这一高瞻远瞩的科学分析,是对当今时代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

45、培育"四有"新人
  邓小平在80年代初就已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又具体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觉悟、精神状态、道德风貌和文化素质的要求。

4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把革命、改革、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赋予了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更为严整、更加丰富、更为深刻的内容。
  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过程中,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性质、意义作出的新的分析和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47、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外宾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这里说的胆子要大,也就是立足于敢闯敢试,开拓创新。他的这一思想直到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时更加清晰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所说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并不是要人们盲目地试,盲目地闯。这里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看得准,二是要试验。只有在这种敢于闯、善于闯的精神支配下,才能走出新路子,干出新事业。

48、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
  邓小平在1986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深有感触地说:"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为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49、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8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时期,邓小平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986年,邓小平对中国科技"863计划"亲自批示,高瞻远瞩地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时又一次重申了这个观点,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拨乱反正事业的需要;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作出的论断,邓小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5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四大把它简明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与目标的统一,集中反映了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邓小平理论根本问题的认识。

51、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他关于稳定问题的论述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包括坚持既有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优势,保持基本政治制度的稳定;加快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保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加强党的建设和团结,保持党的领导层的稳定;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保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等等。
  这些论述构成独特的社会政治稳定观,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2、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把长期对社会主义思索的结果进行了概括、总结、提炼和升华,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新概括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清除了长期笼罩在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念,而且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把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高到新水平。

53、三个有利于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时提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源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概括,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核心,因此也是衡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建设功过成败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准则。

54、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将这一深刻的认识,高度凝炼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问题提到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否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高度。
  这一思想,抓住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最卓越的理论创新,成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实理论基础。

55、不搞争论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
  "不搞争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运用,是敢闯敢试的前提,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不搞争论也是为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